傅斯年|簡介

傅斯年先生(1896-1950)字孟真,山東省聊城縣人。祖籍江西永豐,先祖傅以漸生於山東聊城,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狀元。歷史學家、學術領導人、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。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長、國立臺灣大學校長。他提出「上窮碧落下黃泉,動手動腳找東西」之原則影響深遠。

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,嫉惡如仇,而且文章見解深入,眼光銳利獨到,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,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仍不改其志,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,在1944年以「美金公債案」公開炮轟當時的「皇親國戚」孔祥熙,將孔趕下台;後於1947年的「搶購黃金風潮」中,炮轟時任行政院長,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,再將宋趕下台,時人稱其為「傅大炮」。

傅斯年 書法 收購 買賣 價格 海華堂

傅斯年 書法 

傅斯年 書法 收購 買賣 拍賣 價格 海華堂

傅斯年 陳寅恪 書信 手稿

陳寅恪(1890-1969),字鶴壽,生於湖南長沙,祖籍福建上杭。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,集古典文學研究家、語言學家、詩人于一身,與葉企孫、潘光旦、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。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、西南聯大、廣西大學、燕京大學、中山大學等。陳寅恪其父陳三立是“清末四公子”之一、著名詩人。祖父陳寶箴,曾任湖南巡撫。夫人唐筲,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。著有《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》、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》、《元白詩箋證稿》、《金明館叢稿》、《柳如是別傳》、《寒柳堂記夢》等。上款人“孟真”即傅斯年。

錢穆(1895-1990),字賓四。江蘇無錫人。歷史學家、教育家、國學泰斗。1930年發表《劉向,歆父子年譜》平今、古經學之爭。得聘燕京大學,翌年轉入北京大學。《近三百年學術史》於此時成書,力矯時弊,指陳民初學者推崇乾嘉考証之風而貶抑宋明理學之弊。歷任西南聯大、華西大學教授,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、新亞書院院長,講授上古史、秦漢史、政治制度史等課程。

錢穆 傅斯年 陳寅恪 書信 書法 拍賣 價格 收購 買賣 海華堂

錢穆 傅斯年 書法 書信 手稿

海華堂 高價現金誠心收購 書法 手稿 字畫

歡迎與我們聯繫

傅斯年|逸事

–體型寬胖–

  大概在學者中間,傅斯年的體胖是有名的。一次羅家倫問他:“你這個大胖子,怎麼能和人打架?”傅斯年答:“我以體積乘速度,產生一種偉大的動量,可以壓倒一切!”這樣的話真是能給肥胖的人壯氣。

  還有一次為中醫問題,傅斯年反對孔庚的議案,兩個人激烈辯論,孔庚當然辯不過傅斯年,於是在座位上開始辱駡傅斯年,說了許多的粗話,傅斯年氣得說:“你侮辱我,會散之後我要和你決鬥。”等到會散之後,傅斯年真的攔在門口要和孔庚決鬥,可是他一見孔庚70幾的年紀,身體又非常瘦弱,傅斯年立刻將雙手垂了下來說:“你這樣老,這樣瘦,不和你決鬥了,讓你罵了罷!”

–蔣中正極其欣賞– 

蔣介石到臺灣後,把傅斯年當作“座上賓”,時常邀請他到總統府吃飯,商議國事。李敖在《李敖有話說》中講了這樣一個細節:“到臺灣來以後,有一天,當時的代總統李宗仁到臺灣來,在臺北的松山飛機場要下飛機的時候,蔣介石跑去歡迎李宗仁。在松山機場的會客室裡面,蔣介石坐在沙發上,旁邊坐的就是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。傅斯年怎麼坐的?在沙發上面翹著二郎腿,拿著煙斗,就這樣叼在嘴裡,跟蔣介石指手畫腳講話。其他的滿朝文武全部站在旁邊,沒有人在蔣介石面前敢坐下。憑這一點大家就知道傅斯年在臺灣的地位。”

–傅斯年與胡適 –

胡適曾評價傅斯年:「他的感情是最有熱力,往往帶有爆炸性的;同時他又是最溫柔,最富於理智,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」、「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,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。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,同時又是最能辦事,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。」傅斯年在認識丁文江之前,痛恨其政治立場,當著胡適大罵:「我若見了丁文江,一定要殺了他!」後來胡適介紹兩人認識,兩人卻成為莫逆之交。

–沉思 –

傅斯年逝世後,葬於台灣大學校園,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「傅鐘」;其中,傅鐘啟用後成為台灣大學的象徵,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,因傅斯年曾說過:「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,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。」
 

傅斯年與蔣中正 照片

傅斯年於英國留學期間照片

傅斯年|嘉言錄(嘉句、名言、語錄)

◆「辦大學為的是學術,為的是青年,為的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這中間不包括工具主義,所以大學才有他的自尊性。」

「立信是做人做學問一切的根本,也是組織社會國家的一切根本。不能立信,決不能求真理。」

「諸位由學術的培養到人格的培養,人格乃是一個累積的東西,需要學問和思想的成分很多。」

「因為中學雖敗,中學的學生的天資,並不算壞,只要天資中等,程度差得不算厲害,到大學裡頭,未必沒有挽救之辦法;若是又笨又不念書,那當然沒有辦法了。奉勸「生兒愚且魯」的諸公,還是另想一個法子,為他這個子弟找一條出路,也許可以「無災無難到公卿」吧!」

「我們現在在這個島上,正是檢討過去一切的時候,正是我們出問題給自己的時候。我們的挫折的原故在哪裡,我們要檢討。我們萬萬不可再不問不思的一味因襲舊脾氣,因為實在因襲不下去了--假如要存在的話。在這一個局勢之下,我用我相信的道理辦臺灣大學。」

「因為教育是個有機體,造機器,建房子,不是有機體。凡有機體必須有自由發展的機會,若果沒有,一定流為形式主義,生命力是要窒息的。我們這十五年來一切設施所以計畫不成,也許因為計畫太細,所以整齊不成,也許因為整齊得太過,所以統一的不成,,也許因為統一的太死板,天下有許多事,是整齊不來,統一不來的,假如僅僅總持大體,也許更能整齊統一些。」

「一個人的成就,尤其是有特殊成就的,大多是自由發展出來的,一個學校也正如此。若果一切用刻板文章限制,毛病未必能夠一一校正,然而長處卻顯不出來。須知自由發展是學校辦得成功的最基本原則。凡在定章程時,不特不要限制得太多,而且應該鼓勵他自動的應付環境,克服困難。這樣,教育才有生命,學校才有朝氣。」

「有法,有人,法持大體,人用心思,這樣才可把一件事情辦得好。好的法,不是不妥的人的代替品,好的人也不是不妥的法的代替品。」

「若一切教育都是為了技能,所造出來的人將是些死板不能自己長進的機器,則不久之後,技能隨時代進步,便要落伍了,人成廢物了。所以「通才」一個觀念,在教育上是不與技術平等重視的。」

「大凡人與人相處,許多事情與其責備人家,毋寧責備自己,責備自己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不是守信。」 

「Intellectual honesty」可以翻譯作「知識的誠實」,就是說,我們一旦覺得我們做錯了,我們要承認。」

「剋服自私心,剋服自己的利害心,便可走上愛人的大路。

傅斯年|年表年譜
  • 1896年
    2月13日辰時(陽曆3月26日),生於山東省聊城縣北門內祖宅。
  • 1909年
    就讀天津府立中學堂
  • 1911年
    與聊城鄉紳丁理臣長女丁馥翠結婚
  • 1913年
    考入北京大學預科,四年考試三次全班第一
  • 1916年
    進入北京大學
  • 1918年
    春夏與羅家倫、毛子水等20餘人組織新潮社,仿效《新青年》創辦《新潮》月刊,提倡新文化,與北京大學國粹派論戰,影響頗廣。傅斯年也因此成為著名學生領袖。
  • 1919年
    五四運動時,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院校三千餘名學生匯集天安門,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,傅斯年擔任總指揮扛著大旗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
  • 1920年
    傅斯年赴歐洲,在倫敦大學學院研習三年半後,轉赴德國柏林大學。在遊學六年半時間中,大部份時間都在研讀實驗心理學在內的自然科學,在柏林大學後期才開始閱讀比較語言學,並學習東方語言
  • 1926年
    因得知北伐成功而回國,傅斯年也在邀請之下接受中山大學之聘
  • 1927年
    任中山大學文科學長(文學院院長,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)
  • 1928年
    積極籌劃並負責創建了著名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。
  • 1934年
    和元配丁馥翠離婚,丁馥萃一生未再嫁,身後無一子女。同年8月5日,與同學俞大維的妹妹俞大綵女士在北平結婚
  • 1935年
    兒子傅仁軌出生
  • 1937年
    抗戰軍興,秋天,傅斯年將史語所從南京遷至長沙。由於當時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朱家驊無暇顧及院事,所以全院西遷之事,也都由傅先生一手辦理。
  • 1945年
    傅斯年50歲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,堅持「民族氣節」、「正是非,辨忠奸」,決意反對留用汪精衛政權時期北京大學教員,所有汪精衛時期北京大學的教職員都被開除,學生學籍和學歷都不承認,要先補習才能參加學歷甄審入新北大。
  • 1946年
    傅斯年將北京大學校長一職交給先前在美國辦外交的候任校長胡適
  • 1949年
    陳誠接掌台灣省政府,當日即致電傅斯年「弟已於今日先行接事,介公深意及先生等善意,恐仍須有識者之共同努力,方能有濟。弟一時不能離台,希先生速駕來台,共負巨艱」。1月19日,他搭機飛到台北,1月20日從代理校長杜聰明(1948年12月7日開始代理)手中接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。
  • 1950年
    上午,傅斯年在臺灣省議會答覆教育行政質詢時過度激動,「突患腦溢血逝世於議場」,享年55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