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實秋|生平簡介

梁實秋 書 簽名 文稿 收購 買賣梁實秋(1902-1987),名治華,字實秋,號均默。另有筆名子佳、秋郎、程淑、希臘人等。中國著名的教育家、學者、文學批評家、散文大師、學貫中西的翻譯大家,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,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,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。曾與魯迅論戰不斷。

出生於北京,浙江杭縣(今杭州)人,清華大學畢業,曾留學美國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及哈佛大 學研究英國文學三年。歷任南京東南大學、暨南大學、青島大學、北京大學等校教授。對日抗戰期間,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、 國立編譯館編纂。抗戰勝利後,任北帄師範大學教授。來臺後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、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和文學院院長。

梁實秋 書法 簽名 文稿 收購 買賣梁實秋在家排行老四,上有3個兄姐,下有七個弟妹,一共有11個兄弟姐妹。祖父梁芝山,曾遊宦百粵(今廣東、廣西一帶)。父親梁咸熙是個秀才,同文書院第一期生,對金石、小學,頗有研究。家中藏書頗豐。母親沈舜英,賢淑溫良,孩子的童年過得相當溫馨。兒時那段生活趣事,在「疲馬戀舊秣, 羈禽思故棲」的文章裡,有許多追憶。民國4年,14歲的梁實秋進入清華學校中等科一年級。民國8年5月4日,北京學生運動開始,清華學生罷課罷考,梁氏參與活動;是年秋天,從清華學校中等科畢業,升入高等科一年級。民國10年,與同學組織小說研究社;是年年底,與聞一多、朱湘等人加入清華文學社。民國12年,由清華學校畢業。

 民國12年赴美留學,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英 國文學。民國13年夏天,科大英文系畢業,得教務長之特別推薦,獲准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,選修五門課中,所受影響最大者為白璧德(Irving Babbitt, 1865-1933)之人文主義的思想,梁實秋自認一生做人為學之基本態度,以此為轉捩點。受白璧德影響,文學觀產生極大轉變,他自此由浪漫主義一變而為古典主義。民國15年,作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一文,承襲白璧德人文主義的文學觀,全面批評54運動以後呈現於整個中國新文學的浪漫主義式傾向,主張應在理性指引下,基於人性,創作文學。
 民國15年,梁實秋返國,赴南京東南大學授課。 民國16年,胡適、徐志摩、聞一多等人在上海籌設新月書店,由胡適任董事長,梁實秋任總編輯。次年,新月月刊出版,至民國22年停刊。 期間梁氏先後出版《浪漫的與古典的》(文學評 論)、《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》、《潘彼得》(小說)、《西圔羅文錄》、《織工馬南傳諸書》,除《浪漫的與古典的》之外,其餘皆為中文譯本。民國23年,應胡適之邀,任北京大學外文系研究所教授兼外文系主任,同事有朱光潛、周作人等,《偏見集》出版於此時。

梁實秋|翻譯與英國語文學研究 

抗戰軍興,民國27年,膺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隻身南下,專程赴香港轉漢口, 再轉赴重慶。民國28年,與友人合資購置房一幢,六間,名之曰「雅舍」。 次年,應星期評論邀寫專欄,每期兩千字,名之曰『雅舍小品』,引熱烈迴響。

民國38年,時局動盪,教育部擬在臺北復設國立編譯館,梁氏應聘參加籌畫工作,抵臺後,代理館長之職,並應聘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(臺灣師範大學前身)英語系專任教授兼主任;是年十一月,雅舍小品由正中書局出版。至民國55年退休為止,梁氏在臺灣師範大學服務計17年,先後擔任英語系系主任、英語研究所所長及文學院 院長等職務,貢獻良多。

梁實秋從民國20年起,就在胡適的鼓勵下,開始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,其後陸續進行此一艱鉅的計畫。自臺灣師範大學退休後,乃致全力於莎氏全集的翻譯,劇本37種於民國五十六年完成出版。不久,補譯詩集三卷, 於民國五十七年出版,莎士比亞全集四十冊的翻譯終告完 成,前後歷時三十八年。 民國六十八年,寫完英國文學史,約一百萬字;英國文學選,約一百二十萬字,前後歷七年,並於民國七十四年同時出版。二書之出版,對學界之學術研究, 貢獻卓著。另外,梁氏為遠東圖書公司主編的各種英漢與漢英辭典,對莘莘學子甚至國外學人都頗有助益。

梁實秋著述甚多,有浪漫的與古典的、文學的紀律、文藝批評論、偏見集、罵人的藝術、雅舍小品、雅舍小品續集、秋室雜文、槐園夢憶、西雅圖記事、白貓王子及其他等書;譯有莎士比亞全集、織 工馬南傳、潘彼得、咆哮山莊、西圔羅文錄、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、吉爾菲先生的情史、幸福的偽善者等書。

胡適 梁實秋 書法 簽名 文稿  書信 收購 買賣

梁實秋 書與胡適(適之)書信 文稿

胡適 梁實秋 書法 簽名 文稿  書信 收購 買賣

梁實秋 書與胡適(適之)書信 文稿

梁實秋|關於《雅舍小品》

梁實秋應邀在重慶出版的《星期評論》寫專欄,以 「雅舍小品」為欄目。每星期一篇,每篇二千字, 以筆名「子佳」發表,寫了十多篇,雖然後來《星期評論》停刊,但「雅舍小品」還是繼續寫下去,散見於重慶、昆明的一些刊物。抗戰勝利後,梁實秋有意把作品輯為一冊,交商務印書館印行。可是由於當時內戰方殷,終因紙張太貴而無法即時出版。直到臺灣後,才由正中書局出版。

   《雅舍小品》的文章,本來都屬於專欄式的作品, 而且都是短篇,沒有太大的連貫性。其中所寫的, 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。《雅舍小品》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,寫的都是身邊瑣事,生活隨筆。既不涉及政治思想,也不談中西文化問題。 全書沒有統一的主題,所寫的都是獨立成篇,而且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。初看題目時,可能給讀 者帄凡的感覺,但細看內容後,卻又別饒趣味。 像《握手》、《理髮》、《衣裳》、《女人》、《男人》、《洗澡》、《牙籤》等,常人絕對想不到這樣平凡的題目,竟然可寫出這麼豐富的內容。

梁實秋|雅舍

梁實秋:「抗戰期間,我在重慶。五四大轟炸那一年,我疏散到北碚鄉下。吳景超、龔業雅伉儷也一同疏散到北碚。景超是我清華同班同學,業雅是我妹妹亞紫北 帄女大同班同學,我和他們合資在北碚買了一棟房 子。房子在路邊山坡上,沒有門牌,郵遞不便。有 一天晚上景超提議給這棟房子題個名字,以資識別。 我想了一下說,「不妨利用業雅的名字名之為『雅舍』」第二天我們就找木匠做了一個木牌,用木樁 插在路邊,由我大書「雅舍」二字於其上。雅舍命名緣來如此,並非如某些人之所誤會以為是自命風雅。 」

「雅舍」的位置在半山腰,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。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。再遠望過去 是幾抹蔥翠的遠山,旁邊有高粱地,有竹林,有水池,有糞坑,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。 若說地點荒涼,則月明之夕,或風雨之日,亦常 有客到,大抵好友不嫌路遠,路遠乃見情誼。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,進得屋來仍須上坡,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,一面高,一面低,坡度甚大,客來無不驚嘆,我則久而安之,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,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,亦不覺有大不便處。

梁實秋 書法 簽名 文稿  書信 收購 價格

梁實秋 書與蔣碧微書信

海華堂誠心收購梁實秋 文稿 書法
歡迎與我們洽詢

梁實秋|趣聞逸事

–粉墨登場之時

民國12年6月17日,梁實秋自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,晚會演出張約翰一劇,梁氏反串女主角。民國十四年三月,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劇院公演琵琶記,由顧一樵編導,梁氏譯成英文,並飾演劇中蔡中郎。其才藝由此可見。

夙好書畫篆刻

梁實秋喜歡書畫。中國歷代書法家,他最推崇王右軍,常常嘆息:「右軍的實在無法學得到。」他寫過不少條幅,中年以前寫稿寫信都是用毛筆,晚年才改用鋼筆、 圓珠筆,大概是比較省事省力罷。也畫過一些梅花、山水。但過了中年就不再畫了。 也治過印,鐫刻的章,皆放在北京家中, 因亂離而湮滅無存了。

棋藝了得

據梁實秋之公子梁文騏在我所知道的父親 一文所言,「梁氏喜愛圍棋,有時棋友來訪,不遑寒暄,即激烈對戰貣來,落子如飛,如驟語、如爆豆,速度既快,盤數遂多。輸的紅了眼,贏的吃開了胃,在恨恨聲、驚呼聲、抗議聲、嬉笑聲、喃喃自語聲、哀嘆呻吟聲中,不知東方之既白。」

甜食愛好者

梁實秋為北京人,寫過談吃的文章無數。 他自小就吃遍美食,嗜吃甜品,而且擅於 烹飪之術,頗得飲食之趣。惜晚年得糖尿病,戒食甜品,續弦夫人韓菁清對此事管制頗嚴,梁氏為此煩惱不已,偶爾偷食以過其癮,頗似頑童。

槐園夢憶

梁實秋元配夫人程季淑女士,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女性,專心治家,善於烹調,讓梁氏有居家之樂, 無後顧之憂。民國六十三年四月三十日,在美發生意外,傷重不治,後葬於西雅圖槐園,梁氏曾有輓聯:「形影不離五十年來成夢幻,音容宛在 八千里外弔亡魂。」以寄哀追悼之情。梁氏自此生活頓失依靠,傷痛時發為文章,表達哀悼亡妻 的弖意,八月底寫成槐園夢憶一書,是近代悼亡 詩文的佳作,頗受讀者的重視。

獎掖後進 愛惜人才

梁實秋在北京讀書時,和梁啟超的兒子很熟。有 一次,他去拜訪梁任公,適逢顯要亦造訪梁府。 梁任公留梁實秋長談,置顯要於室外。受梁任公影響,梁實秋日後獎掖後進,不遺餘力。例如: 詩人余光中出版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,請梁實 秋寫序,梁氏贈以一首屬於新月風格的三段的格 律詩為序,余光中不滿意,對梁氏抱怨說:「您 的詩,似乎沒有特別針對我的集子而寫。」梁氏不以為忤,只淡淡一笑,徐徐說道:「那就別用得了。書出之後,再跟你寫評吧。」在舟子的悲歌出版後,梁氏果然寫了一篇千餘字的書評,頗多肯定鼓勵之詞。